成语一问三不知从字面上的理解是一问起来什么都不知道。对于这个成语是有典故的。这个典故是出自《左传》,主要讲的是晋国的苟瑶率大军的故事。一起往下看。
“一问三不知”出自《左传》,
“一问三不知”的典故出自《左传》。相传公元前468年,晋国的苟瑶率大军攻打郑国,齐国害怕晋国强大对自己造成威胁,便派名将陈成子带兵暗中援郑。一日,属下一部下报告陈成子:“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说,晋军打算出动1000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,要全部消灭我军。”陈成子听了大怒。其部将自知失言,于是感慨说:“君子之谋也,始中终皆举之,而后人焉。
今我三不知而入之,不亦难乎?”意思是说,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,对其的开始、发展、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,然后才向上报告。而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急忙报告,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,不会有好结果。
一问三不知是怎么来的呢?为什么没说一问四不知呢?这“三不知”指的是哪三件不知道的事呢?
小编回复:“一问三不知”出自《左传·哀公二十七年》,据记载,晋国的荀瑶率领军队攻打郑国时,荀文子认为,对敌情不甚清楚,不可轻举妄动,他说道:“君子之谋也,始衷(即‘中’字,古代‘衷’字有‘中心’一解)终皆举之,而后入焉。今我三不知,而入之,不亦难乎?”这段记载在古书中首先提出了“三不知”的说法。荀文子说话的大意是,仁人君子的进攻谋略,是开始、中间和最后终结(即“始衷终”)都弄得了如指掌明白清楚才进攻。现在我们这三部分都不知道,不是很难吗?所以,从这段话可以理解,“三不知”指的是开始、中间、结局都全然不知。明朝人姚福在《清溪暇笔》一书中的说法也印证道:“俗谓忙遽曰不知,即始中终三者,皆不能知也。其言盖本《左传》。”
一问三不知还用来指某些人不愿意吐露内心的想法,或者不愿意为一些事承担责任的冷漠态度,如“对工作,有些人总是推三阻四,出了问题就‘一问三不知’。”
学者丁和根解释:“一问三不知”中的“三”是一个量词,代表“多”的意思。原因是传统上中国人对中庸之道比较注重,如“上下”,加个“中”,“好差”也加个“中”,是指在两极化里取一个平衡作为代表全部或大多数的现象,所以有很多成语、俗语等都用“三”这个字来代表一切或大部分的情况。